用于欣赏音乐的高保真耳机的发展历史为时不短。大家众所周知的那几家耳机界的老牌,如德国森海塞尔、拜亚动力、奥地利AKG,都创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。其中拜亚动力的创始人Engene Beyer甚至早在三十年代就在做动圈耳机的研究。到20世纪70年代,动圈耳机的设计制造已经相当成熟,出现了AKG K240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HI-FI耳机。差不多在同时,美国的KOSS,日本的STAX等都在进行着HI-FI耳机的钻研和开发。 可以说,经过半个多世纪很多国家,很多人的努力,时致今日,高保真耳机已经成为一个很成熟的产品,可以以非常高的保真度还原音乐。 现在大家知道,利用HI-FI系统欣赏音乐,终端播放设备不外乎两种:喇叭,或者耳机。电声信号在这个环节被转化为物理振动,而被人耳所听到。和喇叭相比,耳机听音在一些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,但同时也有两个很大的局限。 先说局限。局限之一是声场。耳机听音存在着一种叫“头中效应”(In-head Effect)的感觉,即声场似乎是在头脑里的,而不是在面前。优秀的,摆位合适的喇叭却能在听者的眼前重现出一个虚拟的声舞台,所以有着更为真实的声场。其实素质良好的耳机系统也是能还原出一个虚拟声舞台的,但耳机的声场感一般是比喇叭要“虚”一些,多少存在一定的头中效应。 局限之二是低频不如喇叭真实。原因何在呢?原来人对低频信号的接受和感知并不完全靠耳膜,特别是40赫兹以下的极低频能量,很多是靠身体来感知的。喇叭重现出的低频信号更为逼真,而耳机由于是直接把声音灌进耳道的,只能把能量作用于耳膜,无法作用于人的身体,所以无论多么优秀的耳机系统,都不可能营造出喇叭那种真实的低频震撼感。 然而除了这两个弱点之外,耳机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。耳机都全频单元,而且振动系统质量轻,瞬态好,反应快,对微小信号的再现非常完美。优秀的耳机系统能达到的低失真、高解析、强瞬态,都是喇叭非常难以做到的。大家知道一副千余元左右的耳机一般可说是中档,而这样的耳机在驱动充分发挥出应有水平时,其解析、质感、瞬态表现,往往比四五千元的喇叭系统还要出色。 喇叭系统有一个局限是很难克服的,那就是它的效果高度依赖于听音空间。特别是中高档的喇叭系统,可以说要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水准,必须放置于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和处理,声学效果良好的房间。而这样的比较理想的听音空间,在现在是花费昂贵的。不光是房间面积的问题,还有形状、摆放位置、墙壁处理,都有一定的要求。理想状态下不仅要求喇叭左右完全对称地摆放,还要求房间内除了音响系统和座位之外最好没有其他家具的干扰。这样一间独立的、专用的听音室,价格是多么昂贵,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一下。而耳机听音则完全不受房间因素的影响,对听音空间完全无要求,从这个角度来看,是代价非常低廉的。所以耳机听音成了很多经济条件有限,而对音质要求很高的爱乐者、发烧友们的选择。 |
网站介绍 广告业务 欢迎投稿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法律顾问 网站地图
CopyRight 2012消费电子实验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044号-4号
电话:13701384402 邮编:100040 邮箱:BICQ6688@QQ.COM